陶瓷艺术大师吴瑞深匠心独运,历经4年创作出108款造型各异的潮州手拉朱泥壶——
为中国瓷都增辉添彩

来源:潮州日报         记者:         日期:2007-3-31

  壶艺家吴瑞深和他创作的108把朱泥壶。 潮州日报记者 卢宁锐摄
  
邱镇沪

   经历4年时间精心创作出108款造型各异、与众不同的潮州手拉朱泥壶,作者就是70多岁的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吴瑞深!他一边创作这108款手拉朱泥壶,一边参与国内外各类展览及评奖活动,完成之时已夺得7金8银4铜的好成绩!
   去年10月底,当时在宜兴出席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活动的中国陶协理事长杨自鹏,就对“108款造型各异、与众不同的潮州手拉朱泥壶”作者吴瑞深说:“创作完成之日,要告诉我。”今年1月,中国陶协顾问、清华美院教授张守智第二次莅潮指导工作,笔者陪同张守智教授参观了潮州的中国名牌企业及部分陶艺大师作品,当看到吴瑞深经过4年时间精心创作的108款潮州手壶时,张教授对其创新精神和干劲大加赞赏,继而题词勉励:“学习吴老师光大朱泥壶精神,打造潮州陶瓷文化品牌。”
  
热爱壶艺 勤耕不息

   枫溪是潮州陶瓷的主产地。由于置身于陶瓷生产大环境,吴瑞深自幼受到家庭熏陶,从小就对手拉壶创作产生了极大兴趣。在父亲(手拉壶制作名家吴锦永)严格教导下,16岁时他就已经能独立创作手拉壶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吴瑞深已经成为“红灌铺”(家族作坊)的重要一员,所制作的手拉壶远销东南亚一带,受到当地华人青睐。
   “文革”时期,人们认为泡茶是一种奢侈腐朽生活方式,于是停止了注浆茶壶生产,原来从事茶壶生产的人们都改行从事生产其他陶瓷产品 ,虽然如此,吴瑞深仍然没有放弃自家祖传手拉壶艺,经常与父亲交流壶艺,千方百计利用假日、工余时间,偷偷从事手拉壶研制,确保他家的这门独特工艺不致丢失。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瑞深按捺不住内心激动之情,相信发展潮州手拉壶的春天已经来临,决心把祖传手拉壶艺发扬光大。于是便与家人创办了家庭手工作坊,打出祖传“源兴炳记”这个百年老字号,一方面亲自创作生产手拉朱泥茶壶,另一方面把自己掌握的祖传手拉技艺传给儿子们,让“源兴炳记”手拉壶得到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又使“源兴炳记”迎来了更加辉煌的时期,产品远销台港澳等地和东南亚一带。1988年,经国家外事部门安排,日本“茶之路”考察团在团长松下智先生带领下,专程到潮州参观其手拉壶作坊,成员们被潮州手拉壶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吸引,留下深刻印象。与此同时,台湾的几家壶艺专业杂志如《壶中天地》、《天地方圆》、《紫玉金砂》等,也分别对“源兴炳记”的作品作了报道和推介。
  
注重创新 自成风格

   创新是艺术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在从事手拉茶壶的制作和研究过程中,吴瑞深深深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其制作的茶壶能够受到市场推崇和广大玩壶家喜爱,与其潜心研究、注重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吴瑞深从事手拉壶研制50多年间,不论是品种还是造型,有很多项研制走在潮州壶艺界前列,其中两项可说是吴瑞深的首创,其一是首创潮州手拉梨皮(调砂)壶。潮州手拉梨皮壶现在非常普遍,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却是难寻踪迹。1982年春节过后不久,有一古董商拿来许多把宜兴紫砂壶到吴瑞深工作室进行仿制,其中有两把壶面呈现若隐若现的颗粒。古董商告诉吴瑞深“这就是梨皮壶”。由于缺乏交流,当时吴瑞深只知道宜兴紫砂壶名气很大,但见过的宜兴壶不多,更不知道宜兴的紫砂壶用料如何调配。因此,一开始他制出来的茶壶形似神似就是壶面不似,老是未能达到客户的要求。经过无数次试制失败的挫折,吴瑞深决定走出传统用料的禁锢,亲自到山上挑选原矿进行调配。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零六个月不断调试,1983年8月终于调制出制作梨皮壶的泥料,并成功制作出潮州首批手拉梨皮壶,客户非常满意。吴瑞深首创的潮州梨皮壶,填补了潮州手拉壶没有紫砂壶的空白,为潮州手拉壶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在制作梨皮壶已十分容易了,因为可以直接从宜兴买泥料进行拉制,也可以自己调配泥料。其二是他首创了手拉微型壶的制作。潮州手拉壶一向以小品为主,但最小能拉到多少呢?吴瑞深决心冲刺这个极限。但经过多次尝试,作品烧制出来后总觉得不够小,直到2002年他采用自己调制的泥料,终于研制出能够放在指尖上的袖珍壶。该壶壶身高0.8厘米、直径1.6厘米、重仅3克。此壶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国际日报》、《京华时报》、《广州日报》、《潮州日报》《汕头都市报》等媒体竞相报道,也引发了潮州兴起一轮创作微型袖珍壶的热潮。2003年潮州市申报“中国瓷都”称号,作为评委之一的清华美院教授张守智在中国瓷都陈列馆观看吴瑞深的作品后,给予很高评价。特别是看了他所精心创作的壶身高0.8厘米、重仅3克的《袖珍壶》后称赞不已:“简直是神乎其技,不可思议!”他激动地对同行说:“不简单,真是不简单!得授个终身成就奖才行。”
   潮州手拉茶壶重在继承传统,从选料制泥、造型款式、成型工艺等都十分严格地遵古法制。吴瑞深坚持“圆非一相”的创作理念,追求“精、奇、特”,每件作品尽量体现出宁精勿滥、出奇制胜、工艺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赢得社会各界人士认可,业内行家给他的作品评价是“形奇、色美、纹丽、质佳”。他在陈列馆的作品也让莅潮的其他陶瓷专家们耳目一新,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到潮州陶瓷的丰富多彩。他为潮州获得“中国瓷都”称号,尽了一位民间老艺人微薄之力,为中国瓷都增辉!
  
态度严谨 精益求精

   潮州手拉壶与宜兴紫砂壶相比,不论是从历史上、还是规模上都有很大差距,但它作为一门独特技艺,可说是紫砂园中的一朵奇葩。作为手拉坯艺人,吴瑞深精心地加以呵护,让它美丽绽放。观赏“108款”,笔者发现:吴瑞深在近几年的创作中自觉强化精品意识,态度十分严谨,对每件作品都尽可能地做到精益求精,从不敢有半点的马虎应付。
   吴瑞深取材于人们熟悉,且有传统、吉祥、富贵的“龙、凤、竹”,并命名为“凤城壶”、“春笋壶”、“飞跃壶”。“凤城壶”壶嘴是一个凤头,壶柄是凤尾,盖顶缀以祥云;“春笋壶”以竹成型,壶身是一截竹身,壶嘴则是一节带须的竹头,壶柄也由一根葫芦竹弯曲而成,壶顶以一个小竹笋制就;“飞跃壶”以鲤鱼头作嘴,龙头作柄。“凤城”是潮州别称,“飞跃”取意于“鱼跃龙门”的跨越,“春笋”取意于“雨后春笋”的发展。总的寓意即是:祝愿“潮州经济社会有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跃上新的台阶”。为创制以上这3把朱泥壶,他查阅了大量专业书籍,还多次跑到西湖山上观察凤栖楼、葫芦竹的形状,并买来鲤鱼细心观摩,再经过试制、修改、试烧,前后历时达三个多月。
   吴瑞深现在是市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家。2004年6月16日至20日,吴瑞深作为特邀艺人赴北京在中国瓷都(潮州)陶瓷博览会上表演手拉壶艺,李长春、王文元、卢瑞华等领导以及众多参观者对其精湛的手拉壶艺都十分欣赏,赞叹不已。2006年6月,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他“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其作品“归元壶”、“如意壶”、“潮州八贤组合壶”等30多件(套)被潮州市博物馆、中国瓷都陈列馆、中央美术馆等单位收藏。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专栏、《中国名人名企业杂志》、《国际日报》、《京华日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40多家媒体对其艺术生涯和精品力作均作了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也为其制作题为《韩江水——著名壶艺师吴瑞深》的专访报道。